網站支持IPV6

曆史文化

發布時間:2023-05-25    來源:本網

  黃埔區位於廣州市東南部珠江之濱。古稱“黃木之灣”,約6000 年前,因海水入侵而成淺水海灣,又稱古扶胥鎮。曆經滄桑巨變,積澱厚重的人文曆史和文物古跡,尤以扶胥古港(今黃埔港)的興盛馳名中外。

 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 黃埔港為千年古港,興於隋,曆經唐宋直至明清,一直是海運貿易的物流中心。十七、十八世紀,隨著歐美經濟的發展和世界各地來華航線的開辟,廣州成為西方商船首選的黃金口岸,成為清政府解除海禁之後重要的商貿港口。清乾隆皇帝確定“一口通商”國策,廣州是清政府唯一的中外商貿區,至今仍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,航線通往五洲四海。

  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  黃埔牛山炮台是第一次鴉片戰爭遺址,在此處曾經上演過600 餘名清軍以血肉之軀抗擊英軍的驚天地泣鬼神的烏湧之戰。屈辱的《黃埔條約》,給中華民族留下曆史傷痛。在黃埔曆史舞台上曾有林則徐、鄧廷楨、孫中山、廖仲愷、周恩來、蔣介石等曆史風雲人物。舉世聞名的黃埔軍校,曾是國共兩黨的將帥搖籃,深深影響20 世紀中國的命運。

  人文薈萃名勝地 黃埔原居民多為南宋前後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來,其中不乏名人後裔。如橫沙羅氏,為珠璣巷南下帶頭人羅貴之後;橫沙朱氏,為宋代理學家朱熹玄孫朱澄之後;茅崗周氏,為宋代文學家周敦頤之後;南崗秦氏,為宋代才子秦觀之後;晚清官宦深井人淩福彭,其女淩叔華是著名作家。有東江縱隊紀念廣場等數十處“紅色革命史跡”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“南海神廟”存有大量曆代碑刻,譽稱“南方碑林”,其中著名的碑刻有唐代韓愈碑、宋代蘇東坡碑、明代洪武禦碑、陳獻章碑、清代康熙碑等;明末清初文化名人陳恭尹、清代名人李鴻章也分別在夏園和南灣留有墨寶;南灣“三賢祠”,是明代理學家陳獻章設台講學之地,其在黃埔收授的增城弟子、理學家湛甘泉曾先後任兵部、禮部、刑部三部尚書;橫沙書香街,為廣州市第一批曆史文化保護區,保存有清代私塾和祠堂52 間,清代書法家劉華東、熊景星等均留下墨寶。有嶺南古建築玉岩書院、蓮塘古村落;有保存完好的深井古民居群,有祠堂、廟宇10 多間,石腳古屋34 間,有中國革命同盟會會員淩鴻年故居;有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開端“柯拜船塢”,誕生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;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、東征陣亡烈士墓園和北伐紀念碑。據記載,清代黃埔的私塾有100餘所。清末民初,廢私塾,興學校,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,黃埔先後出現官辦的水師學堂、廣東海軍學校、中正中學。有元貝村抗日遊擊隊聯絡站舊址、抗日遊擊隊長平稅站遺址、旺村東江縱隊增從番獨立大隊舊址等數十處“紅色革命史跡”。有辛亥革命紀念館、東江縱隊紀念廣場、佛子莊革命烈士紀念碑、旺村革命烈士紀念碑、九佛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紀念場館。

  改革開放前沿地 1984 年,經中央批準,在黃埔的珠江與東江交彙處劃出9.6 平方千米,建立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,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,是經濟改革之“試驗田”,成為廣東省、廣州市經濟騰飛的“啟動點”,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作出重大貢獻。

  物產美食富饒地 黃埔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,地勢平緩,南低北高,夏長冬短,雨量充沛,四季宜耕,名優特產、美食種類繁多。農作物有水稻、糖蔗、水果和蔬菜等,其中筆崗糯米糍荔枝、蘿崗甜橙、姬堂暗柳甜橙、深井霸王花、廟頭菠蘿節瓜是特色物產。特色美食有深井燒鵝、黃埔蛋、南崗魚包、南崗片糖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