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區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點
黨員入戶宣傳垃圾分類
“垃圾分類,從我做起。環保分類意識要提高,人人有責必牢記。保護環境最重要,舉手之勞須做到。講究文明靠大家,小區整潔誰不誇!”這是家住奧園春曉的蔣叔創作的一首垃圾分類“打油詩”。
社區是開展垃圾分類的“最先一公裏”。垃圾分類是否獲得居民支持?投放準確率高不高?綜合效益是否明顯?這些考驗,奧園春曉均順利過關。黨建引領+居民自治,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。
撤桶並點遭反對,黨建引領提信心
2020年,黃埔區所有小區實現樓道撤桶,並招募800餘名垃圾分類專職人員,開展站桶督導等工作。為進一步提效升級,桶點撤並勢在必行。奧園春曉位於長嶺居西部最優地段,坐南朝北、依山傍水,內有18棟高層洋房,常住人口約800戶、2000人。按照300-500戶設置一個投放點的指引,同年9月,該小區計劃將每棟樓下原有的合計18個投放點,合並為2個定時投放點、1個誤時投放點。
然而,桶點撤並工作一度遭到居民反對,認為垃圾分類是給他們“找麻煩、添亂”:有居民反映投放不方便、垃圾投放點太遠、園內垃圾桶太少、園內不設果皮箱、地下停車場不設垃圾桶,有的居民還因為投放點離自己家較近,曾經想要拆掉垃圾投放點。從居民角度來看,這些想法都能理解。
垃圾分類麵對的是每一戶家庭、每一個個體,最難的就是動員。長嶺街加強黨建引領,利用街道“大黨工委”、社區“大黨委”平台,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、垃圾分類聯席會議製度,並由社區書記、專職人員、物業等組成垃圾分類工作10人隊伍,形成“區域化黨建+垃圾分類”工作聯動機製。據社區專管員介紹:“在撤桶過程中,我們開了大大小小會議10多次,其中還有到現場處理居民矛盾,包括垃圾投放點選址、撤桶後宣傳指引、居民對定時定點投放不理解的投訴等問題。”
奧園春曉共有雙報到黨員83名,小區號召黨員踐行“四個”帶頭,即帶頭分類、帶頭宣傳、帶頭督導、帶頭減量。一年裏10多位黨員挑起入戶“掃樓”重任,每月結合垃圾分類全民行動日等入戶2-3次,去年一年入戶700多人次。
微信公眾號、樓梯宣傳欄、黨員宣傳確保居民知曉率100%,尤其是黨員帶頭實踐,讓垃圾分類之風傳遍小區,切實增強了居民垃圾分類的信心。投放點合並前後對比鮮明:撤桶前居民投放垃圾比較分散、參與人數少;撤桶後居民集中投放,參與人數多。目前,小區90%的居民可以做到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。
誌願者玩轉公益,分類達人顯身手
推動垃圾分類習慣養成,每個人都是參與者、實踐者。去年10月,奧園春曉通過“愛誌願”平台招募誌願者。據介紹,目前已超150名居民參與,通過平台完成線上注冊,申請加入即成為垃圾分類誌願者。報名參加誌願服務活動後,可在線下根據實際情況,任意選擇參與垃圾分類公益服務活動,完成打卡、簽到、服務並領取公益。
活動特別吸引了12-18歲中學生,他們多是利用周末時間參加社會實踐,服務比較熱情,穩定性高,主要從事上門宣講、投放引導、助力分類等一係列工作。
“這次招募更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原則,不論招募形式、服務方式等都更加趣味、好玩且公益,”長嶺街有關工作人員表示。
培訓講座、廣場活動、入戶宣傳等不間斷,垃圾分類入心入腦,“達人”也越來越多。“每天從擇菜起,就做好廚餘垃圾分類,菜葉投放在廚餘垃圾桶,裝菜的袋子投放到其他垃圾桶,”居民李姨今年74歲,接觸垃圾分類時間不長,但經驗很足。她不僅是小區垃圾分類積分最高選手,還是垃圾分類誌願者,一有空就到友鄰家或垃圾房桶邊指導居民分類。
一些生活小妙招也層出不窮。打油詩人蔣叔家中廚房擺放了3個垃圾桶,分別投放廚餘垃圾、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。放在水池邊的廚餘垃圾桶特別小,“別看它小,可以放在水池邊,這樣不彎腰就可以扔垃圾,”蔣叔愜意地介紹到,而放在可回收物桶內的空塑料瓶,每一個都幹幹淨淨,“飲料瓶內殘留物會發酵,所以投放之前衝洗一下。為了環境更好,這樣的麻煩不算啥。”
持之以恒規範管理,居民獲得感增強
垃圾分類不是一蹴而就,需要水滴石穿的精神。把好分類準確關,除了居民家中,桶邊督導尤為關鍵。奧園春曉小區堅持在每天7:00-9:00和18:00-21:00時間段安排專人站桶督導。誌願者、街道社區幹部、社區網格員、物業人員、黨員骨幹等,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督導員行列,韌勁十足。
小區實施定時定點投放模式後,垃圾收運模式也更加規範。誤時投放點派專人值守,桶滿即清,定時點定時巡查隨手清運落地垃圾。長嶺街堅持垃圾分類運輸“桶車一色”。定時投放時間過後,晚上9點-10點垃圾收運車就會即運即走,其中廚餘垃圾、其他垃圾每天清運2次,有害垃圾定期收運,可回收物由保潔公司人員收集後交廢品回收公司。據物業人員介紹,小區廚餘垃圾由原來的日均僅3桶穩定在目前10桶(約0.8噸),其他垃圾日均40桶(約2噸),廚餘垃圾占比達28.6%。
社區還建有垃圾分類長效激勵機製:積極參與並準確投放每月不少於25天,以及參與現場督導、入戶走訪或宣傳等活動每季度累計不少於6次的居民,會被定期評選為“垃圾分類時尚家庭”、“分類之星”等。
垃圾分類不僅帶來人們觀念意識的轉變,更讓大家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,環境效益非常明顯。
“撤桶後我們感受很深,以前樓道還沒撤桶時,經常可以看到老鼠、蟑螂出沒,撤桶後的這段時間裏,發現一個現象:蟑螂、蚊蟲、老鼠這些傳播病菌的有害生物就越來越少,直到最後不見……”不少居民發出這樣的感慨。隨之而來的,樓道衛生變好了,小區環境也幹淨了,當初持反對意見的居民,也開始轉變態度,支持並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。(供稿:於豔芳)